忠孝社區韻律班會餐相簿
星期一, 9月 10, 2007
星期二, 7月 24, 2007
1.每4人就有1人罹癌? 2.全人診治,老年門診上路
每4人就有1人罹癌∼
更新日期:2006/10/02 15:25 記者:記者 陳美 君台北報導
癌症已連續24年蟬聯國人頭號死因,其中又以肺癌及肝癌最多,平均每14分又7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其死亡人數占率超過2成6,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9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24年蟬聯頭號死因,主要癌症死因是肺癌及肝癌,其死亡人數占率超過2成6,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這樣高危險的致死病症,讓國人簡直「談癌色變」。健康防癌的觀念須即時建立,應從日常生活、身體保建、適當運動、充分休息、遠離煙酒及良好飲食習慣中做起。
全人診治,老年門診上路
隨著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國內老人人口愈來愈多,老人因老化、疾病的問題,成為國內最大就醫族群。如今因應老化的趨勢,醫界格外重視老年醫學,臺大醫院和榮總等陸續推出「老年醫學門診」,提供老年照顧的另一項服務。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門診
台大醫院於民國92年就由家庭醫學部推出「老年醫學門診」,而目前台大醫院也將成立「老年醫學部」,希望整合資源對老年醫學有深入的教學、研究、服務。
多年來投入老年醫學門診的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晶瑩表示,老年醫療需求的確不同,但並非每一位老人都需要看老年門診,目前台大醫院的老年醫學門診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實施周全性老年評估的門診。
老年醫學門診,性質上是接受照會的門診,只有出現需要周全性評估考量時,才須進行轉介;在門診難以評估者,也會安排進一步住院評估。老人照護的第一線,還是在 家庭 醫師,或是原本的內科醫師,特別是病情穩定者,並不需要至老年醫學門診就診。
周全性老年評估的必要性
陳晶瑩表示,老化會使老人的身體功能逐漸退化,但是自然老化卻不至於影響個人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因此,臨床上有許多被認為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卻是疾病的表現。由於老年人疾病有這麼多的特質,老人的 家庭 醫師或其他第一線照護的醫師,必須周全性與周期性回顧老人相關症狀與疾病,才能做完善的評估與治療。當老人的疾病不單純、或出現需要周全性老年評估的適應症時,應考慮轉介老年醫學門診評估。
評估範圍涵蓋多層面
舉例來說,曾有一位85歲獨居、聽力不佳之老先生感到身體不舒服、胃口變差、行動力也變差,原來可以自己煮飯的,現在卻因身體不舒服而無法自理飯食,體重減輕好多,兒子帶來門診,老人家卻也說不出來是哪裡不舒服?也沒有最近的生活事件,但老先生常自服多種藥物。
由於觀察症狀及日常生活功能狀況之需要,安排住院評估。住院評估發現,老先生的不舒服原是陣發性發熱症狀、煩躁及失眠,及陣發性血壓變化,沒有失智症或憂鬱症。檢查結果發現老先生沒有內分泌疾病也沒有惡性腫瘤,其不舒服的煩躁是因為血壓、陣發性腰椎關節炎的疼痛、失眠,頭暈及對自己身體症狀無法控制的焦慮所引起,住院初期的虛弱現象在症狀控制及飲食的調理下漸漸恢復。
由於老先生的情況隨時可能有症狀,老先生也擔心自己獨居,但孩子因為工作緣故,無法一同居住照顧,老人也不想搬離台北地區。於是在藥物醫療之外,更協助暫時轉介台北地區老年安養中心,並短期僱請專人協助照護,讓老人能有安全的安置,未來目標希望於穩定後能討論安排,是否可接收兒子工作地點附近之日間照護。
台北榮總——老年整合性門診
台北榮總於95年2月成立了「高齡醫學中心」,準備針對老年人照護問題做全面性的臨床服務整合、醫學研究投入、專業人員培訓,其中面對老人就醫的環結也推出了「老年整合性門診」。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表示,老年整合性門診和一般老年門診並不同,整合性老年門診提供的是團隊的醫療服務,對老人提供的是全人的醫療診治,而非針對單一疾病、單一器官的醫療。目前台北榮總每周有兩次的老年整合性門診,其組成的醫療團隊包括有家醫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老年醫學科的醫師,同時還有一位護理師協助問診,並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
免除一科看一病困擾
陳亮恭說,整合性門診可以提供老人整體性的治療,免除一科看一病的困擾,同時也可避免多科重複開藥的問題。以重複用藥為例,根據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在老年整合門診的經驗發現,就診病患中有20%的老人表達吃太多的藥,希望減藥。曾有一位患者來門診時,為應付發炎、咳嗽、高血壓、肺炎、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等,一天要使用多達30種藥,對於這麼多的藥,患者很沒有安全感,生活功能急劇退化,乃至出現完全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態。於是經由門診安排這位患者住院,盡量以非藥物性方的方法來改善症狀,最後減到只要用8種藥來控制各重複雜的病情,並且出院後在門診追蹤中持續減少藥物的使用,大大減輕了患者的心理、生理負擔。
此外,對於老人用藥,陳亮恭也指出,目前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都是用一般成人進行臨床試驗,其對老人的效益為何並沒有良好的臨床數據可以說明。事實上,老年人的醫療重點是加強其活動能力,若藥物對生命延長或活動力的保有沒有幫助,那麼使用這藥物就等於浪費。曾有英國的研究發現,針對70至82歲的老人,對於有心血管疾病者給予降膽固醇藥物,有明顯預防疾病再發的效果,但對於沒有心血管疾病史,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對於疾病預防似乎沒有太大幫助,可見老人用藥的必要性應有不同的評估。
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除此之外,整合性老年門診還有一個好處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能有全面性的評估診斷,確實找出患者的真正問題。陳亮恭說,他曾有一位患者,看遍各科名醫都看不好,其主訴為胸口悶、冒汗、背痛,原以為是心臟病問題,但做了心導管卻都正常,而且患者血糖也控制得很好,經老年醫學整合門診評估後,才發現其自主神經症狀的表現同時併有明顯肌肉與肌腱的疼痛,這是他自己沒有特別注意的,在老人醫學科醫師與復健科醫師共同診治後後發現患者罹患的是「肌膜疼痛症候群」,同時併有自主神經的症狀,在一系列的復健治療後,病患的病情獲得顯著改善,心情也不再焦慮、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也獲得顯著的進步。
需要周全性評估的老人
『1.』還沒有確定診斷之功能減退,日常生活變成需要他人協助或照顧之老人。
『2.』出現或懷疑有下列多重老年症候群者,如:虛弱、認知障礙、功能障礙、活動力障礙、跌倒、憂鬱症狀、尿失禁、多重藥物使用等。
『3.』多重或複雜性疾病,而非某特定疾病未受控制者。
『4.』經常出入急診、住院或門診等,需要進一步評估潛在疾病者。
『5.』傳統家庭照護有困難,有長期照護考量,可能需要居家服務、居家護理或入住護理之家之評估。
『6.』年紀大於80歲,需要周全性了解隱藏性健康問題及預防之考量者。
署醫——老人快速掛號窗口、北市醫——老人親善門診
衛生署全省35家署立醫院從 9月1日 開始,推出專為老人設計的快速掛號窗口,同時台北市也已推出老人親善門診,讓老人看病過程更省時方便。
衛生署表示,台灣已步入高齡化階段,老人家看病需求高,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特別不方便。為服務老人家,署立醫院規畫快速門診,串連35家醫院一起推動老人門診,將先從單一掛號領藥窗口做起,設專人協助老人看病、領藥,幫老人家省時省力。
更新日期:2006/10/02 15:25 記者:記者 陳美 君台北報導
癌症已連續24年蟬聯國人頭號死因,其中又以肺癌及肝癌最多,平均每14分又7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其死亡人數占率超過2成6,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9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24年蟬聯頭號死因,主要癌症死因是肺癌及肝癌,其死亡人數占率超過2成6,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這樣高危險的致死病症,讓國人簡直「談癌色變」。健康防癌的觀念須即時建立,應從日常生活、身體保建、適當運動、充分休息、遠離煙酒及良好飲食習慣中做起。
全人診治,老年門診上路
隨著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國內老人人口愈來愈多,老人因老化、疾病的問題,成為國內最大就醫族群。如今因應老化的趨勢,醫界格外重視老年醫學,臺大醫院和榮總等陸續推出「老年醫學門診」,提供老年照顧的另一項服務。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門診
台大醫院於民國92年就由家庭醫學部推出「老年醫學門診」,而目前台大醫院也將成立「老年醫學部」,希望整合資源對老年醫學有深入的教學、研究、服務。
多年來投入老年醫學門診的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晶瑩表示,老年醫療需求的確不同,但並非每一位老人都需要看老年門診,目前台大醫院的老年醫學門診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實施周全性老年評估的門診。
老年醫學門診,性質上是接受照會的門診,只有出現需要周全性評估考量時,才須進行轉介;在門診難以評估者,也會安排進一步住院評估。老人照護的第一線,還是在 家庭 醫師,或是原本的內科醫師,特別是病情穩定者,並不需要至老年醫學門診就診。
周全性老年評估的必要性
陳晶瑩表示,老化會使老人的身體功能逐漸退化,但是自然老化卻不至於影響個人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因此,臨床上有許多被認為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卻是疾病的表現。由於老年人疾病有這麼多的特質,老人的 家庭 醫師或其他第一線照護的醫師,必須周全性與周期性回顧老人相關症狀與疾病,才能做完善的評估與治療。當老人的疾病不單純、或出現需要周全性老年評估的適應症時,應考慮轉介老年醫學門診評估。
評估範圍涵蓋多層面
舉例來說,曾有一位85歲獨居、聽力不佳之老先生感到身體不舒服、胃口變差、行動力也變差,原來可以自己煮飯的,現在卻因身體不舒服而無法自理飯食,體重減輕好多,兒子帶來門診,老人家卻也說不出來是哪裡不舒服?也沒有最近的生活事件,但老先生常自服多種藥物。
由於觀察症狀及日常生活功能狀況之需要,安排住院評估。住院評估發現,老先生的不舒服原是陣發性發熱症狀、煩躁及失眠,及陣發性血壓變化,沒有失智症或憂鬱症。檢查結果發現老先生沒有內分泌疾病也沒有惡性腫瘤,其不舒服的煩躁是因為血壓、陣發性腰椎關節炎的疼痛、失眠,頭暈及對自己身體症狀無法控制的焦慮所引起,住院初期的虛弱現象在症狀控制及飲食的調理下漸漸恢復。
由於老先生的情況隨時可能有症狀,老先生也擔心自己獨居,但孩子因為工作緣故,無法一同居住照顧,老人也不想搬離台北地區。於是在藥物醫療之外,更協助暫時轉介台北地區老年安養中心,並短期僱請專人協助照護,讓老人能有安全的安置,未來目標希望於穩定後能討論安排,是否可接收兒子工作地點附近之日間照護。
台北榮總——老年整合性門診
台北榮總於95年2月成立了「高齡醫學中心」,準備針對老年人照護問題做全面性的臨床服務整合、醫學研究投入、專業人員培訓,其中面對老人就醫的環結也推出了「老年整合性門診」。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表示,老年整合性門診和一般老年門診並不同,整合性老年門診提供的是團隊的醫療服務,對老人提供的是全人的醫療診治,而非針對單一疾病、單一器官的醫療。目前台北榮總每周有兩次的老年整合性門診,其組成的醫療團隊包括有家醫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老年醫學科的醫師,同時還有一位護理師協助問診,並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
免除一科看一病困擾
陳亮恭說,整合性門診可以提供老人整體性的治療,免除一科看一病的困擾,同時也可避免多科重複開藥的問題。以重複用藥為例,根據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在老年整合門診的經驗發現,就診病患中有20%的老人表達吃太多的藥,希望減藥。曾有一位患者來門診時,為應付發炎、咳嗽、高血壓、肺炎、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等,一天要使用多達30種藥,對於這麼多的藥,患者很沒有安全感,生活功能急劇退化,乃至出現完全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態。於是經由門診安排這位患者住院,盡量以非藥物性方的方法來改善症狀,最後減到只要用8種藥來控制各重複雜的病情,並且出院後在門診追蹤中持續減少藥物的使用,大大減輕了患者的心理、生理負擔。
此外,對於老人用藥,陳亮恭也指出,目前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都是用一般成人進行臨床試驗,其對老人的效益為何並沒有良好的臨床數據可以說明。事實上,老年人的醫療重點是加強其活動能力,若藥物對生命延長或活動力的保有沒有幫助,那麼使用這藥物就等於浪費。曾有英國的研究發現,針對70至82歲的老人,對於有心血管疾病者給予降膽固醇藥物,有明顯預防疾病再發的效果,但對於沒有心血管疾病史,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對於疾病預防似乎沒有太大幫助,可見老人用藥的必要性應有不同的評估。
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除此之外,整合性老年門診還有一個好處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能有全面性的評估診斷,確實找出患者的真正問題。陳亮恭說,他曾有一位患者,看遍各科名醫都看不好,其主訴為胸口悶、冒汗、背痛,原以為是心臟病問題,但做了心導管卻都正常,而且患者血糖也控制得很好,經老年醫學整合門診評估後,才發現其自主神經症狀的表現同時併有明顯肌肉與肌腱的疼痛,這是他自己沒有特別注意的,在老人醫學科醫師與復健科醫師共同診治後後發現患者罹患的是「肌膜疼痛症候群」,同時併有自主神經的症狀,在一系列的復健治療後,病患的病情獲得顯著改善,心情也不再焦慮、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也獲得顯著的進步。
需要周全性評估的老人
『1.』還沒有確定診斷之功能減退,日常生活變成需要他人協助或照顧之老人。
『2.』出現或懷疑有下列多重老年症候群者,如:虛弱、認知障礙、功能障礙、活動力障礙、跌倒、憂鬱症狀、尿失禁、多重藥物使用等。
『3.』多重或複雜性疾病,而非某特定疾病未受控制者。
『4.』經常出入急診、住院或門診等,需要進一步評估潛在疾病者。
『5.』傳統家庭照護有困難,有長期照護考量,可能需要居家服務、居家護理或入住護理之家之評估。
『6.』年紀大於80歲,需要周全性了解隱藏性健康問題及預防之考量者。
署醫——老人快速掛號窗口、北市醫——老人親善門診
衛生署全省35家署立醫院從 9月1日 開始,推出專為老人設計的快速掛號窗口,同時台北市也已推出老人親善門診,讓老人看病過程更省時方便。
衛生署表示,台灣已步入高齡化階段,老人家看病需求高,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特別不方便。為服務老人家,署立醫院規畫快速門診,串連35家醫院一起推動老人門診,將先從單一掛號領藥窗口做起,設專人協助老人看病、領藥,幫老人家省時省力。
星期四, 4月 19, 2007
退休族日子難過
新台幣不曾出現過這麼低的利率,低利率的時間不曾這麼長。中央銀行的低利率政策讓台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財富重分配。銀行業、壽險業齊聲唉嘆,退休族快過不下去…;另方面,購屋負擔降到最低點,投機風起,部分區段房價飆到歷史新高,造就房產業超級榮景,只不過,這榮景開始令人害怕。
銀行櫃臺前,70歲的袁爺爺去年拿著到期的定存單續存,櫃員告訴他,現在1年期的銀行定存利率是2.2%。袁爺爺搖搖頭,嘆口氣說道:「原本想要靠退休金的利息來過活,現在利息這麼薄,一直吃老本,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中央銀行昨(29)日宣布再次升息,幅度很小,只有半碼(0.125個百分點),預估下周銀行會跟進調升存款掛牌利率,不過,離袁爺爺的理想還差太遠。
利息愈來愈薄,縮衣節食還是不夠用。
袁爺爺在60歲那年退休,領到400萬元的退休俸。當年的銀行定存利率是6%,他原本想,一年24萬元的利息,省吃儉用也夠生活了,沒想到這幾年利息愈來愈少,現在一年利息才8萬多元,老人家縮衣節食還是不夠用。為了刺激景氣,中央銀行自民國89年12月開始,15度調降利率,在92年的時候,銀行定存利率創下1.4%的歷史低點,之後央行升息,幅度小、速度也很慢。
民國90年起至今,整整約六年的時間,新台幣利率一直停留在低檔,而且低到僅高於日本,全球排第二。袁爺爺有生之年,從沒碰過這種現象,袁爺爺問學財經的孫女:利率還要低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定存回升到6%?孫女建議爺爺別再等了,換外幣存款吧。
投機風熾熱,房產超級榮景令人害怕。
多年的超低利率讓安分守己的存款戶很受傷,但倒是有一群人很高興那就是房貸族,購屋負擔大降。銀行近一、二年推出低於2%的超低利率房貸,讓無殼蝸牛勇於購屋,也造就房地產市場的榮景,不但結束房地產長達十年的不景氣,還將不少區段的房價推上歷史新高,不少學者開始擔心台灣房子有泡沫化現象。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去年銀行新增的房貸金額高達5,000億元,成長率高達10%,總餘額是5.2兆元,占銀行所有放款總額的27%,逼近法定最高三成的上限。利率低,銀行資金成本大降,但銀行卻有滿腹的苦水。由於企業外移,銀行一堆資金貸放不出去,變成爛頭寸,超低利率房貸就是銀行為了去化資金的結果。
「為了消化頭寸,銀行用價格競爭,打亂市場行情,」台銀總經理羅澤成說,台灣銀行業還沒有國際化,放款對象只有在島內,利率價格戰,就是打群架。身兼國泰世華銀風控長的國泰金副總經理李長庚也有相同的觀察:「房貸利率殺到2%,很荒謬,金融機構不能賠錢做生意,但台灣銀行業居然都這樣做!」
台灣採取低利率政策,銀行產業開始質變。原本靠存、放款利差做為獲利來源的業者,發現這套運作模式已經行不通。去年第四季底,銀行存放利差只剩下1.77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低。從90年起,本土銀行開始發展財富管理、跨業銷售等賺取手續費的業務。
利差損太沉重,壽險業幾乎活不下去。
除了衝擊銀行業產業生態,低利率環境也讓壽險業幾乎活不下去。10年期壽險賣的保單預定利率是6.5%,但現在資產面資金報酬率,卻無法達到6.5%,讓壽險業背負沈重的利差損壓力。「低利率對產業影響很大,一直這樣的話,會很慘。」宏泰人壽董事長周國端說,去年他接手宏泰人壽之後,致力於銷售傳統型壽險保單,就是為了要降低保單平均利率。
日本零利率政策,讓高達六家的日本壽險公司倒閉。李長庚說,台灣比較幸運的是,有日本在前面,因此,主管機關、業者趕快應變。主管機關主導保單預定利率從6%降到現在只剩2.5%,也開放投資型保單、分紅保單這些與利率脫勾的商品。不過,如此一來卻苦了保戶,購買傳統型壽險,同樣的保額,保費貴了一、二倍。
親民黨立委劉憶如指出,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讓利率大幅下降,已經造成許 多傷害,包括製造保險業的危機、傷害一般存款戶、造成銀行爛頭寸及惡性競爭。另外,低利率也造成台灣資金嚴重外流。劉憶如指出,累計七年來,資金流出金額達5.7兆元,平均每年流出資金達8,000億元。去年卻飆高到1.45兆元,問題愈來愈嚴重。
劉憶如表示,低利率造就資金流出,讓台股動能不足,過去七年下跌20%,但同時間日本是跌1%,印尼、韓國、中國等股市都是上漲,台股在這段期間的報酬率最低。「我可以瞭解央行低利率政策的用心,但低利率不能當成長久之計,當他達成目的後,要調回正常水準。」劉憶如說。
李長庚對此也說,台灣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低利率無法刺激景氣,副作用卻愈來愈多,銀行爛頭寸、無法獲利,下一波景氣下降時,怎麼辦?將有銀行倒閉、破產。長期低利率造成的後遺症逐漸浮出。【經濟日報】
銀行櫃臺前,70歲的袁爺爺去年拿著到期的定存單續存,櫃員告訴他,現在1年期的銀行定存利率是2.2%。袁爺爺搖搖頭,嘆口氣說道:「原本想要靠退休金的利息來過活,現在利息這麼薄,一直吃老本,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中央銀行昨(29)日宣布再次升息,幅度很小,只有半碼(0.125個百分點),預估下周銀行會跟進調升存款掛牌利率,不過,離袁爺爺的理想還差太遠。
利息愈來愈薄,縮衣節食還是不夠用。
袁爺爺在60歲那年退休,領到400萬元的退休俸。當年的銀行定存利率是6%,他原本想,一年24萬元的利息,省吃儉用也夠生活了,沒想到這幾年利息愈來愈少,現在一年利息才8萬多元,老人家縮衣節食還是不夠用。為了刺激景氣,中央銀行自民國89年12月開始,15度調降利率,在92年的時候,銀行定存利率創下1.4%的歷史低點,之後央行升息,幅度小、速度也很慢。
民國90年起至今,整整約六年的時間,新台幣利率一直停留在低檔,而且低到僅高於日本,全球排第二。袁爺爺有生之年,從沒碰過這種現象,袁爺爺問學財經的孫女:利率還要低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定存回升到6%?孫女建議爺爺別再等了,換外幣存款吧。
投機風熾熱,房產超級榮景令人害怕。
多年的超低利率讓安分守己的存款戶很受傷,但倒是有一群人很高興那就是房貸族,購屋負擔大降。銀行近一、二年推出低於2%的超低利率房貸,讓無殼蝸牛勇於購屋,也造就房地產市場的榮景,不但結束房地產長達十年的不景氣,還將不少區段的房價推上歷史新高,不少學者開始擔心台灣房子有泡沫化現象。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去年銀行新增的房貸金額高達5,000億元,成長率高達10%,總餘額是5.2兆元,占銀行所有放款總額的27%,逼近法定最高三成的上限。利率低,銀行資金成本大降,但銀行卻有滿腹的苦水。由於企業外移,銀行一堆資金貸放不出去,變成爛頭寸,超低利率房貸就是銀行為了去化資金的結果。
「為了消化頭寸,銀行用價格競爭,打亂市場行情,」台銀總經理羅澤成說,台灣銀行業還沒有國際化,放款對象只有在島內,利率價格戰,就是打群架。身兼國泰世華銀風控長的國泰金副總經理李長庚也有相同的觀察:「房貸利率殺到2%,很荒謬,金融機構不能賠錢做生意,但台灣銀行業居然都這樣做!」
台灣採取低利率政策,銀行產業開始質變。原本靠存、放款利差做為獲利來源的業者,發現這套運作模式已經行不通。去年第四季底,銀行存放利差只剩下1.77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低。從90年起,本土銀行開始發展財富管理、跨業銷售等賺取手續費的業務。
利差損太沉重,壽險業幾乎活不下去。
除了衝擊銀行業產業生態,低利率環境也讓壽險業幾乎活不下去。10年期壽險賣的保單預定利率是6.5%,但現在資產面資金報酬率,卻無法達到6.5%,讓壽險業背負沈重的利差損壓力。「低利率對產業影響很大,一直這樣的話,會很慘。」宏泰人壽董事長周國端說,去年他接手宏泰人壽之後,致力於銷售傳統型壽險保單,就是為了要降低保單平均利率。
日本零利率政策,讓高達六家的日本壽險公司倒閉。李長庚說,台灣比較幸運的是,有日本在前面,因此,主管機關、業者趕快應變。主管機關主導保單預定利率從6%降到現在只剩2.5%,也開放投資型保單、分紅保單這些與利率脫勾的商品。不過,如此一來卻苦了保戶,購買傳統型壽險,同樣的保額,保費貴了一、二倍。
親民黨立委劉憶如指出,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讓利率大幅下降,已經造成許 多傷害,包括製造保險業的危機、傷害一般存款戶、造成銀行爛頭寸及惡性競爭。另外,低利率也造成台灣資金嚴重外流。劉憶如指出,累計七年來,資金流出金額達5.7兆元,平均每年流出資金達8,000億元。去年卻飆高到1.45兆元,問題愈來愈嚴重。
劉憶如表示,低利率造就資金流出,讓台股動能不足,過去七年下跌20%,但同時間日本是跌1%,印尼、韓國、中國等股市都是上漲,台股在這段期間的報酬率最低。「我可以瞭解央行低利率政策的用心,但低利率不能當成長久之計,當他達成目的後,要調回正常水準。」劉憶如說。
李長庚對此也說,台灣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低利率無法刺激景氣,副作用卻愈來愈多,銀行爛頭寸、無法獲利,下一波景氣下降時,怎麼辦?將有銀行倒閉、破產。長期低利率造成的後遺症逐漸浮出。【經濟日報】
資產配置應全球彈性布局
全球股市三月份陷入大幅震盪走勢,如何趨吉避凶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天達環球策略管理基金經理人蘇達輝(Philip Saunders)認為,投資組合當中涵蓋 不同資產類別,並且採取全球化彈性布局的策略,才有機會戰勝景氣循環以及金融市場的波動。
天達環球策略管理基金經理人蘇達輝日前來台就全球情勢及資產配置提出看法;該基金今年初榮獲英國及瑞士理柏最佳美元計價平衡型基金獎。
蘇達輝表示,投資組合中納入不同屬性、低度相關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才能夠在不同的景氣循環週期中都擁有較好的下檔保護能力與收益機會,不過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任何一種固定的比例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因時制宜、隨勢調整的機動性非常重要。
他並指出,如果資產配置能夠採取全球布局的策略,是最有利的方式,因為市場複雜且多變,站在全球的角度,才能夠擁有最大的調整彈性與最寬廣的投資機會。他強調,全球優質企業不會集中在單一國家,具有發展遠景與潛力的產業也不會集中在同一個區域。
舉例而言,最大的產金國在南非;石油產地集中在中東地區,但原油開採與整合性業務的公司卻以歐美等領導國家為主;更遑論一般我們嫻熟的科技、金融、房產、服務等產業的主力業者,同樣是遍布全世界。股票投資從全球的觀點出發,可以布局最有利的產業、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債券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放眼全球,才能夠在同一個等級的債券中,比較並選出兼具品質與收益的投資標的。
而在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聲浪下,貨幣操作也成為當紅話題。蘇達輝認為,貨幣屬於獨立的資產類別,如果納入投資組合,能夠發揮分散風險與提升收益的機會。
蘇達輝說,貨幣操作絕對是全球性的思考,而且難度非常高,應委由專業投資機構管理。而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最具效益的管道就是透過涵蓋 股票、債券、貨幣三者的資產配置型基金,一次做好全方位的布局。
【工商時報】
天達環球策略管理基金經理人蘇達輝日前來台就全球情勢及資產配置提出看法;該基金今年初榮獲英國及瑞士理柏最佳美元計價平衡型基金獎。
蘇達輝表示,投資組合中納入不同屬性、低度相關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才能夠在不同的景氣循環週期中都擁有較好的下檔保護能力與收益機會,不過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任何一種固定的比例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因時制宜、隨勢調整的機動性非常重要。
他並指出,如果資產配置能夠採取全球布局的策略,是最有利的方式,因為市場複雜且多變,站在全球的角度,才能夠擁有最大的調整彈性與最寬廣的投資機會。他強調,全球優質企業不會集中在單一國家,具有發展遠景與潛力的產業也不會集中在同一個區域。
舉例而言,最大的產金國在南非;石油產地集中在中東地區,但原油開採與整合性業務的公司卻以歐美等領導國家為主;更遑論一般我們嫻熟的科技、金融、房產、服務等產業的主力業者,同樣是遍布全世界。股票投資從全球的觀點出發,可以布局最有利的產業、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債券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放眼全球,才能夠在同一個等級的債券中,比較並選出兼具品質與收益的投資標的。
而在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聲浪下,貨幣操作也成為當紅話題。蘇達輝認為,貨幣屬於獨立的資產類別,如果納入投資組合,能夠發揮分散風險與提升收益的機會。
蘇達輝說,貨幣操作絕對是全球性的思考,而且難度非常高,應委由專業投資機構管理。而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最具效益的管道就是透過涵蓋 股票、債券、貨幣三者的資產配置型基金,一次做好全方位的布局。
【工商時報】
訂閱:
文章 (Atom)